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10年下降9.4,离正常区间还有多远?

观念的变化 二孩三孩政策后,我国提倡适龄生育,并且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养老的变化 养老的社会政策越来越…

观念的变化

二孩三孩政策后,我国提倡适龄生育,并且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养老的变化

养老的社会政策越来越健全,不再需要靠养儿防老了,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10月10日,国家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发布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系列报告《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该报告指出,我国性别结构正在优化和改善。 2021年底,我国男性人口为51.2%,女性人口为48.8%,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比2012年下降0.2。 从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来看,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 (女性=100 ),比2012年下降9.4,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改善明显。

10月11日,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元新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我国正常出生人口性别比应该是103~107,2021年跌至108.3,接近正常值上限值。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实习生程祎晨北京报道

一种预测:性别比有望在5年内恢复“正常”

最初新回顾了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历史。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982年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经略高于正常值,然后上升,2004年的最高值为121.2。

到2020年人口普查时,出生人口性别比回升至111.3。 到2021年继续下降到108.3。 “我想五年内会回到正常区间。 ”原记者表示,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正常水平后将保持相对稳定。

为什么10年间出生人口性别比会达到9.4的降幅?

原新首先指出,对一个家庭来说,在生育方面存在三个问题。 一个是什么时候生孩子,两个是生几个,三是孩子的性别。 在出生性别比偏高的2000年代,我国提倡晚婚晚婚计划生育,加上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养子防老的思想,这种性别失衡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 二孩、三孩政策后,我国提倡适龄生育,而且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孩子对性别的态度,包括对生育本身的态度,年轻一代生男生女的概念不再强烈。

在出生性别比的最高点,国家启动了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采取教育、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综合手段进行干预。 原担任全国妇女出生人口性别比专家组组长。 据他介绍,目前,这一行动已升级为“梦幻女孩志愿者活动”。元新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将明确打击“两非”,即“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非医学需要的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并对独女家庭、双女家庭的激励机制另外,养老的社会政策越来越健全,不再需要靠养儿防老,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未来需要如何继续平衡出生性别比?

人们原本以为,总体上人们的观念已经改变,但我国应该做的是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措施,弱化家庭养老对儿童特别是男孩的依赖性,打破“养儿防老”的魔咒。

一组数据: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已正常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一半省份出生性别比低于109个,6个省份进入正常区间。 海南、江西、福建是我国出生性别比最高的省份,均超过118个,最高的海南达122个,2010年为129个。 2010年,全国最高的安徽省从131下降到113,第二高的广东省也从129下降到116。

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呈好转趋势,但部点的城市可能不会上升。 例如,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全省总体出生性别比从2010年的118.94下降到2020年的110.16,最高的温州市从131.85下降到114.19,而原本处于正常区间的舟山市则从105.57变为110.36 不支撑后回环情况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省份更为明显。

据原记者了解,实际上,中国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之日起,就存在典型的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这与生产方式的地域性有关,曾经在沿海地区以捕鱼为生,一户人家至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跟着父亲去捕鱼,一个留在海边工作,因此负有传宗接代的责任。 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关,一些沿海地区的宗族意识非常强,仍然认为族谱、姓氏、家业的传承靠男孩。

原本认为,随着青年婚姻观念的转变和生育政策的放开,在今后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日趋正常的大趋势下,高部点的地区会自然持续下降。

二、三儿性别比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七普数据显示,全面三孩政策前的2020年,全国第一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17,第二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78,第三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32.93。 我国两个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单个子女相比,已经进入正常区间。 农村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87,低于城镇107.69。

关于作者: 香港早报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