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完善多元养老服务,是一项必须加快、也不能晚的社会工程。 说它不能操之过急,具体做法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摸索,肯定需要时间; 不要说太晚了。 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必须与老龄化进程相竞争,尽快找到高效实用、深受人们欢迎的养老方案。
10月11日,据中新社报道,国家卫健委日前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2035年左右,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面对汹涌的银发浪潮,看病、聊天、玩耍的社区养老逐渐兴起。
除了居家养老和专门机构养老模式外,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的期盼。 特别是对一些障碍和独居老人来说,享受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缓解老年人的饮食、就医等生活问题,还能得到更多的精神呵护,因此,这一地区的养老受到老年人的青睐。
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日托等为主要形式,由养老机构具体运作,医养和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简单来说,居家养老不专业,机构养老成本较高,而社区养老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既能满足老年人居家或离家不远的需求,又能提供部分的经济基础服务,如医生陪护
具体来看,各地的社区养老模式多为社区提供场地、硬件设施及政策支持等,市场主体提供人员和服务,老人支付部分费用的共建模式。 不少地方政府还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建设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给予财政补贴,为扩大养老新模式释放了积极信号。
社区养老越来越有前景并在一些地区试点推广,首先是基于我国广大老百姓家庭亲情关系的需要,在爱护家庭、爱护亲情的社会交往格局中,养老不离家是许多老人和孩子的愿望。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专业养老机构的位置、数量、质量和费用等,并不适合每个家庭的需要,专业而经济的服务模式成为很多家庭的期盼。 另外,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老年人比起养老院的陌生环境,更想在和邻居在一起的环境中生活。 白天一起享受,晚上回自己家,必要时与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一键联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多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已基本形成“9073”养老格局。 也就是说,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 随着社区养老模式越来越被认可,未来有望分担更多人群居家养老压力,形成更加多元、均衡、符合实际需求的养老模式格局。
探索和完善多元养老服务,是一项必须加快、也不能晚的社会工程。 说它不能操之过急,具体做法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摸索,肯定需要时间; 不要说太晚了。 由于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我们必须与老龄化进程赛跑,尽快找到高效实用、深受人们欢迎的养老方案,让更多进入老年的人们享受政策红利和社会关怀。
如何把养老建设得高质量,不仅是每个家庭面临的课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课题。 做好社区养老服务这篇大文章,还有很多服务空间有待拓展,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拓展社区养老内涵,拓展洗澡理发、日常生活照料到康复、用药指导等更多现实需求,从失能失智及老年独居老人拓展到更多需求人群; 推进老旧小区适当老旧改造,安装智能设施设备使社区养老更加高效智能化等。
养老服务的发展不仅影响着老年群体的福利,也影响着中青年群体对未来的期待。 希望“社区+”能过上充实的生活和体面的晚年,为养老服务探索更多优质方案。